🔥 New feature 1: store datasets on IPFS/Filecoin for fast share/retrieve by add link in article. Example article 1: 100GiB+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set( Under CC-BY-NC-SA 4.0 license)
🔥 New feature 2: store articles on IPFS/Filecoin to avoid 404. Example article: Trust (The article will be stored in Filecoin network when the author decides to do so)
🔥 New feature 3: Rewards creators and sharers with Filecoin & Likecoin. Example article: Trust (You can send author/sharer Filecoin if you like)
Long Live RSS
2019 年 4 月 18 日,WPS Office for Mac 正式发布后仅 8 个小时,就攀升至 Mac App Store 免费下载榜第一名。
这样一款由 1500 万行代码写就的 Mac 平台办公产品,是一支 17 人团队鏖战 548 天完成。在项目发起人、研发负责人陈旺的带领下,产品研发转战珠海和武汉。2019 年 1 月底举办的公司年会上,金山办公软件 CEO 葛珂将「总裁特别奖」颁给了这支团队——「Mac 团队很不容易,但是他们像编程英雄一样,最终为我们的用户带来了一款用心的产品,这是 WPS 送给所有 Mac 用户的礼物。」葛珂说。
(WPS Mac 版 |WPS)
没有行动支持与验证的初心是不可信的。三十年前的求伯君,用长达一年零四个月的孤军奋战,完成了 WPS 1.0,完成了国内办公软件从无到有再到成熟的过程。WPS Mac 版团队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所做的一切,就仿佛是重走了一遍公司创始人求伯君的长征路。
不单在 Mac 版本取得胜利,这家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再次跃进。WPS 产品和服务从中国辐射至全球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个人用户端扩展到产业互联网端,从 Windows 平台延伸到 iOS、Android 等移动平台,再延伸到 Mac 平台,截至 2018 年 6 月,WPS 已拥有 3 亿月度活跃用户。每天通过 WPS 客户端处理的文档数量超过 5 亿。WPS 云空间存储的用户文档数据量逾 9.7PB。
对于这家深耕办公领域的软件公司而言,它正迎来成立以来第四波关键战争,也是它重新找回「主场」的关键一战。这个自诞生起就挂满光环的公司,在面对微软的竞争、盗版的侵袭,一度跌至谷底,但在几代公司的管理层的坚守下,一点点将劣势升级为优势,再次迎接来自新老对手的冲击。
WPS 上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这家中国软件行业的老大哥已经准备好了。不像过去母公司金山的八年上市长跑,这次 WPS 想跑得更快点,在即将到来的厮杀之前备足弹药。
这和 WPS 对自己新的产品定位有关。在葛珂眼中,「AI+云」正在重新定义这家成形时间超过 30 年的文档类产品。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也是 WPS 在成功进行移动化转型后,回归竞争激烈战场的原因和资本所在。
(WPS 线上文档入口 |WPS)
本质上,办公软件已经成为一个价值递进的入口。事实上,包括谷歌、今日头条、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做文档类产品也是看中了这个入口机会。而在这个领域耕耘了三十年的 WPS 事实上已经领先好几步打通了这个入口。
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今年 1 月 5 日最新公布的阿拉丁全网小程序榜单里,金山 WPS 旗下两款小程序双双登榜,其中服务 WPS 会员的「我的 WPS」在工具类榜单中排名第 1,且是 TOP 10 中唯一的工具类小程序。2018 年 6 月,金山 WPS 上线的第一个小程序,到 2019 年 1 月,半年时间就累积了超过 8000 万用户,远超其他同类产品。
移动时代来临,WPS 又一次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产品转型。这一过程中,WPS 始终保持着技术和理念更新,并未因为赛道不是主流而放弃自己。现在,随着 AI 的迅速兴起和云计算的迅猛发展,对于坚守初心又持续进行自我更新的 WPS 来说,重回主赛道的转机终于出现。
除了技术,WPS 现在还想用匹配的「互联网」思维迎接新一轮战争。
2019 年,金山办公软件 CEO 葛珂将迎来他加入公司的二十周年。回忆当年与这家公司结缘的契机,葛珂表示他选择 WPS 的原因主要是「被面试官打动」。面试官告诉他,金山的理想,是要让自家的软件「运行在每一台电脑上」。这位面试官叫做雷军。
葛珂见证了 WPS 的公司文化变迁与更新。「文化对于公司管理而言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他指出:「公司的历史越久,文化的威力就越大。但企业文化的打造,既要有坚持不变的一面,也要有主动求变、适时更新的一面。」
(虽然曾经饱受盗版「折磨」,WPS 仍然坚守在办公软件领域 |视觉中国)
这家公司在文化理念上最大的不变或许是其程序员文化。很多近距离观察过 WPS 的人认为,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WPS 的人与团队显得更单纯和朴实一些。在葛珂眼中,WPS 本质上是一家坚持产品文化、程序员文化的公司——「这种文化很简单,不讲究论资排辈,而是看谁的水平更高、做出来的产品更强,谁的话语权就更大。毕竟,工作经验的丰富或贫乏需要一定周期来观察,但写程序的水平高或低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能者上,不能者下。这便是程序员圈子里的公平游戏规则。」
无论是 CEO 葛珂,还是其他普通 WPS 员工,在接受采访时都强调,「做业务身先士卒,管团队将心比心,带下属以身作则」。无论身处团队的哪个层级,即便是 CEO,也会时刻督促自己不懈怠、不偷懒、不推卸责任。在对工作进行预评估时,还会将自己代入团队角色去思考,如果觉得连自己都做不好,就决不轻易去批评或指责基层的同事。
在 WPS 的体制下,所谓的职级和资历都不足以压服别人、获得尊敬。不管是元老级员工,还是九零后新生代,让其他人服膺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做成过什么事、赢得了哪些「战功」,也就是重实绩。这样的价值观让 WPS 内部没有什么繁冗的条条框框与奇怪的禁忌事项,也没有对年轻人的生硬限制,相反,只要有能力,只要有成绩,员工就能走得更快。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技术场景、市场环境与人才需求的嬗变,WPS 也发展并更新了一些文化元素。始终怀抱理想,像匠人那样将打磨产品、服务视为责任和乐趣。从 WPS Mac 版到 WPS 文档服务,都来自于团队自驱式的探索需求,而非公司高层基于利益、自上而下的任务配给——有理想的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地步。至于没有理想的人,就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因素所动摇。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一起,才有了今天的 WPS。
对 WPS 员工来说,拥有追求极致的精神很重要。不能因为做出了一个简单粗糙的产品模型就感到满意,这只是在通往极致的路途上迈出了微不足道的一小步。但另一方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随着时间的流驶,一次次微小的进步叠加聚变,足以填平原本看似不可能逾越的鸿沟天堑。也就是说,WPS 的极致文化意味着对原始创意、步骤与过程、阶段性结果的完美主义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任务始终,并且永无止境。
企业文化往往能够对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与磨砺作用。但正如 WPS 的例子,首先必须确保文化本身是正能量的、始于初心并不断发展优化的,其次这种文化应简单、务实、效率为先——惟有正确的文化才能让企业更快地捕捉到用户需求变化轨迹,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产品和服务层面的调整。
「过去这么多年,WPS 一直在追寻 Office 产品和服务的极致,追寻文档创建与处理的极致。在人工智能+云的时代,在万物互联+沉浸式交互的时代,这种追寻仍将继续。」葛珂说。
截至 2018 年 6 月,WPS 已拥有 3 亿月度活跃用户。每一天,用户通过 WPS 客户端处理的文档数量超过 5 亿。WPS 云空间存储的用户文档数据量逾 9.7PB。当前,WPS 产品和服务已覆盖全球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满足各国用户的需求,WPS 发布了 46 种语言的版本,在 200 多个国家的应用下载排行榜与口碑评分榜上排名前列。这意味着,除国内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外,WPS 已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时光回溯至 2011 年,WPS 因移动互联网而获得新生。全新诞生的 WPS 移动版契合了智能手机用户对移动办公应用「简单而强大」的心理需求,因而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用户的欢迎。迄今为止,WPS 移动版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00%。
2005 年,WPS 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WPS 发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版本,WPS Office 2005。这个版本经过了彻底的推翻重写,更重要的是,WPS Office 2005 的两大特性「兼容」和「免费」将日渐疏离的用户再次拉回到 WPS 的阵营中。
1995 年至 2005 年,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经验,再加上盗版横行,WPS 的事业一度从高潮滑落至低谷。期间,WPS 的竞争对手借助其国际品牌影响和市场份额优势,将自己的产品规范变成了事实上的标准。关于办公软件文档格式,不再有激烈竞争,用户也只能被动接受投入产出比未必最高、但应用却最普遍的办公解决方案。
回到原点——1988 年,金山软件创始人求伯君用 128 万行代码完成了 WPS 1.0。那是一款看似简陋却极具爆破力的软件,揭开了中文排版、中文办公的新时代的帷幕。到 1995 年之前,WPS 已拥有逾 3800 万用户,市场占有率达到 9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极客公园、WPS
责任编辑:卧虫
近日,《巫师》Netflix 剧集执行制片人 Lauren S hissrich 在推特宣布第一季已经正式杀青,她表示这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年。她也借此机会感谢作家,演员以及所有让一切栩栩如生的工作人员,目前 Netflix 已经上架了剧集的占位页面,定档于2019年第四季度(10月~12月)开播。
而饰演杰洛特的 Henry Cavill 也在 Instagram 表示,这是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每位演员以及工作人员都为了这部影视作品投入了无数心血,他为剧组的所有成员感到骄傲,他还特别提到了 Jacqui 、Ailbhe 以及 Leah,他们三位投入了大量精力来让《巫师》走到现实生活中,一路上不断的调整和发展了杰洛特的形象。
虽然《巫师》Netflix 剧集拍摄的时间比较短,但是 Netflix 表示对目前的进度十分满意,笔者也希望他们能够给游戏系列和原著的粉丝们一个满意的答卷。
Netflix 公开首个亨利·卡维尔版“白狼”片段,我只能说太帅了
...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2019 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就将在圣何塞拉开帷幕。随着 MacBook Pro、iPod touch 等硬件纷纷在近日悄然更新,根据今年 3 月份发布会的经验,此次 WWDC Keynote 的重心将依旧聚焦在软件上。除了传统的 iOS、macOS 和 watchOS 三大系统,Apple Arcade 和 Apple TV+ 等服务可能也会在本次发布会公布最新的进展。虽然新款 Mac Pro、16 英寸的 MacBook Pro、全新设计的 32GB 内存 MacBook Pro、私人物品追踪器等硬件也有所传闻,但出现的概率应该很低。
本月初,少数派曾为大家整理了将会在 WWDC 上更新的三大系统的一些爆料,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近日出现的最新报道,为大家呈现一个更完整的 WWDC 2019 前瞻。
关联阅读:
继去年发布的 iOS 12 之后,内部代号为「Yukon」的 iOS 13 仍将会把更新的重点放在增加一些实用的新特性和功能,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上,而支持 5G 和全新 AR 功能的计划将会于明年在内部代号为「Azul」的 iOS 14 上实现。
近日,外媒 9to5mac 宣称他们从熟悉苹果操作系统开发的相关人士处获取了 iOS 13 的一些截图,并从中发现了新系统的一系列新特性。
首先,iOS 13 的暗色模式确定可以通过设置或者控制中心的按钮来全局启用。为了与新款 iPhone 的 OLED 屏幕配合,这次的暗色模式将会使用纯黑色背景,这样一来可能有助于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开启暗色模式后,主屏上的 Dock 将会采用深色背景,这也意味着苹果也许将会推出与暗色模式相匹配的新款内置壁纸。
另一个 UI 上的变化是截屏后出现的界面,在 iOS 13 中标注工具被重新设计。如果你在 iPad 上使用这个功能,所有的标注工具被放在了一个全新设计的圆角托盘上,甚至还可以通过拖动来改变托盘的位置。
去年高通状告苹果侵犯专利,于是苹果在国行 iPhone 中修改了涉及专利纠纷的多任务动画,把上滑卡片退出的方式改为了缩放效果。虽然今年苹果和高通已经达成和解,并且在之后的系统更新中带回了上滑卡片退出的效果,但是苹果依旧打算在新系统 iOS 13 上采用全新的启动多任务处理界面的动画, 以及在多任务处理界面下关闭 app 的动画。除此之外,在主屏左侧的 widget 页面也会在 iOS 13 中得到升级,整体的视觉效果将会更加清爽。
根据 9to5mac 得到的泄漏截图,「提醒事项」将在更新后获得更强大的功能,在主界面上将会有一个全新的侧边栏,展示四个模块:今日任务、所有任务、计划任务和旗标任务,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将任务分类,获得更佳的执行效率。除此之外,侧边栏还包括了一个搜索框和一个用户提醒列表的集合。
Find My 则将是 Find my Friends 和 Find my iPhone 两个应用的全新替代品,应用主界面会是一张地图,其中有一个小窗口会显示用户的家庭和朋友,而另一个标签页会显示用户本人的所有设备。
除了几乎已经板上钉钉的提醒事项和 Find My 应用更新,苹果将在 iOS 13 中对大量其他的自带应用进行升级,包括了健康、邮件、地图、家庭、Apple Books、iMessage 等 app。
「健康」应用将启用全新的主界面,可以更好地展示你当天的活动情况。在主界面中将新增一个「听力健康」的模块,可以记录你用耳机播放音乐的音量和外界环境的噪声等。同时,「月经期」模块也会加入健康应用,功能上和第三方的 Clue、Flo 和 Ovia 等相似。
「地图」应用将可以更容易地设置常去地点,像家庭和工作场所。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在地图应用中为常去地点分组,并为它们附上照片。
「邮件」应用将新增静默单条回复(thread)、屏蔽特定联系人的邮件的功能,以及文件夹管理将会更加简单和智能。
「家庭」应用将会与安全摄像头有更紧密的集成,并且可以查看过往的记录。
「时钟」应用内的「就寝」功能就会集成一个全新的睡眠模式,可以让用户输入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然后通过苹果未来的睡眠追踪设备(如 Apple Watch)来更好地记录和分析用户的睡眠情况。
「Apple Books」应用将会焕然一新,通过即时更新的追踪功能和全新的奖励系统来鼓励用户更多地阅读。
iMessage 将可以和 WhatsApp 一样让用户为自己设置头像、显示名称以及对谁可见。同时,在 iMessage 中将可以发送贴纸版的动话表情(Animoji)和 拟我表情(Memoji)。
iOS 13 的系统自带键盘将加入滑动输入的功能,通过指尖在键盘区域不间断地滑动来更流畅地输入,减少误触的概率。Google 的输入法 Gboard 早已内置了这个功能,而 iOS 上的第三方输入法如 SwiftKey 也支持滑动输入。
更新到 iOS 13 后,HomePod 将可以响应多用户的语言指令,从而创造了一个多用户请求的场景模式。
字体管理在 iOS 13 中将更加强大和便捷,不用再像之前那样必须通过安装描述文件来生效,往后将可以直接通过系统内新的设置选项来安装和管理字体。
虽然目前分享菜单(Share Sheet)功能已经很方便,但在 iOS 13 中这个功能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当你在分析照片或者网页链接时,分享菜单将会呈现更合适的选项,而应用也将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来提醒用户使用分享菜单功能。
之前我们无法在 iOS 的 Safari 中下载文件,而在 iOS 13 中将为 Safari 新增一个下载管理器,就像 Mac 版一样,用户之后在 iOS 设备上也可以愉快地通过 Safari 浏览器下载文件了,而通过更新的 Files 应用也可以更好地与第三方应用协作。
屏幕使用时间将为家长们新增一个控制儿童在特定时间联系或者不能联系某些人的选项,比如说家长不允许孩子在夜间联系别人而只能联系自己。
iPad 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了,但也没什么大的起色,绝大多数原因要归咎于 iOS 系统对特别适配 iPad 设备的不作为。时隔一年,iOS 13 终于又带来了一些 iPad 独占的新功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提高 iPad 的生产力。
首先,iPad 的多任务处理将会有一个新的界面,同时主屏幕也将略有调整。最关键的 UI 调整,应该是同一个应用将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窗口。之前,iOS 只有 Safari 可以同时打开两个并列的窗口,这次 iOS 13 的改动将这个特性下放给了第三方应用,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具体的实现方式和之前在 Safari 上的可能会有所不同。
其次,iPad 将会有一个独占的撤销手势。以前我们只能通过摇晃设备来激活撤销的动作,非常不方便,这次 iOS 13 带来的全新手势,通过三指在屏幕上左滑来撤销或者右滑来重做。
最后,在 iOS 13 中 iPad 将会在必要时自动请求网页的桌面版,以防止有些网站默认将适配 iPhone 尺寸的网页直接等比例放大后用到 iPad 上。
虽然苹果在去年的 WWDC 就发布了 UIKit 并在 Mac 上推出了股票、语音备忘录等从 iOS 移植过来的应用,但是今年的 macOS 10.15 将真正迈出融合 iOS 的第一步。
今年,在代号为「Marzipan」的项目中,iPad 应用将会首先被移植到 macOS 上。在六月份的 WWDC 上,苹果将会给开发者提供一套 Kit。虽然开发者仍旧需要分别提交 iOS 和 macOS 版本的应用,但是新的 Kit 可以让开发者不需要重复编写应用底层的代码。
而在接下来的两年,iPhone 应用也将被移植到 macOS 上,直到开发者可以将 iPhone、iPad 和 Mac 的应用制作成一个通用的应用,不再需要分别提交到不同的应用商店,而用户在下载应用后也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平台上直接安装和使用。
继 Apple News、股票、家庭和语音备忘录之后,苹果也将逐步把自家的 iOS 应用移植到 Mac 上,包括了播客、Find My、TV、屏幕使用时间、全新的提醒事项、升级版的 Apple Books 以及 Siri 捷径。
根据 9to5mac 得到的消息,一个全新的音乐应用将从 iTunes 中剥离出去,苹果将为它制作一个单独的 Mac 应用。从泄漏图中可以看到,搜索功能移到了主界面的左侧,同时在左侧侧边栏还有 Apple Music 的各个功能和用户自己的音乐库。当然,全新的音乐应用保留了 iTunes 上的一些功能,比如设备同步等。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 3 月份发布的 Apple TV+ 服务,苹果还将把 Apple TV 应用移植到 macOS 平台。从 9to5mac 曝光的截图中可以看到,Mac 版的 Apple TV 应用主要分为了「Watch Now」、「Movies」、「TV Shows」、「Kids」和「Library」五个模块,几乎与 iOS 版的一模一样。
另外还值得期待的一个功能是外接屏幕扩展。使用过 Duet Display 或者 Luna Display 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可以将 iPad 作为 Mac 电脑的第二屏来使用。在 macOS 10.15 中,苹果将内置这个功能,让用户可以直接在 iPad 上显示 Mac 屏幕的内容、用 Apple Pencil 涂写以及接收 Mac 上的通知等。
此前,如果我们要为 Apple Watch 安装和管理应用,都只能在 iPhone 上完成所有的操作。在 watchOS 6 中,苹果将把 App Store 直接带到 Apple Watch 上,用户在手表上就可以直接浏览和下载使用应用。
同时,苹果将会把语音备忘录、动话表情(Animoji)和拟我表情(Memoji)贴纸、Apple Books(有声书部分)等自家的应用移植到 Apple Watch 上,让 iPhone 用户可以有更加无缝的使用体验。
当然,新应用也是有的,并且依旧是主打健康功能。一个 app 叫 Dose,用来提醒服药,另一个叫 Cycles,用记录经期。
Apple Watch 的复杂功能(Complications)和表盘也将会加入新的成员。首先,复杂功能将会新增有声书播放状态、助听器电量、外界噪音等选项;而表盘将会增加一个渐变表盘、至少两个 X-Large 表盘、一个叫 California 的传统表盘、一个重新设计的 Solar Analog 表盘和一个全新的 Infograph Subdial 表盘。
WWDC 既然是一场开发者大会,当然少不了与软件开发相关的内容。除了前面提到的 Marzipan 项目,苹果今年将会继续在 Metal、coreML、AR、Siri 等领域发力,而对 OpenGL 和 32 位应用的支持将会越来越少。
在 iOS 12 中,Taptic Engine 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的反馈选项非常少,而在 iOS 13 中,一个新的框架将可以让开发者获得对 Taptic Engine 更多的控制权;出现在 iMessage 等自带应用中的链接预览功能,将会在今年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第三方开发者目前只能使用 NFC 读取 NDEF 格式的标签,但在 iOS 13 中将可以读取 ISO7816, FeliCa or MiFare 的标签;备忘录 for iOS 中的文档扫描功能将通过一个新的框架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之后第三方应用可以直接调用系统的文档扫描功能;新的 API 可以让第三方应用从外部设备(如相机和 SD 卡)直接捕获照片,而无需通过照片应用;iOS 上的 File Provider Extension 将来到 macOS 平台,改进 Dropbox 等第三方应用与 Finder 的集成方式。
随着服务领域的收入在苹果的营收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苹果对系统、软件、服务等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Marzipan 项目就是最好的例子,加上 Apple Arcade 和 Apple TV+ 等新服务的拓展,苹果的一系列动作显示了其正在努力逐渐摆脱营收上对硬件的依赖。
至于今年的 WWDC 上苹果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少数派也将即日启程前往美国参加 WWDC 的现场报道,更多新闻和独家报道请继续关注少数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Exclusive: Screenshots reveal iOS 13 Dark Mode, new Reminders app, more
WWDC 2019 for developers: Siri, Marzipan and AR improvements, more
(题图来自苹果官网)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装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waychane:前一段时间看到有品上架了一款来自 米物科技的无线充电鼠标垫,99 元的价格与许多常见的圆形无线充电器也差不多,就毫不犹豫地下单了。
说实话,刚拿到这款鼠标垫的时候我有点失望:鼠标垫实际的充电线圈区域大小与普通的圆形无线充电器差不多,但是由于是鼠标垫,你无法像在用圆形充电器的时候 360 度任意地把手机放上去,因为还要考虑鼠标的活动区域,你只能乖乖地对准鼠标垫上的手机轮廓,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在购买之前没有仔细了解这款产品。
说了一些购买这款鼠标垫之前要注意的事,接下来客观说一下它的优缺点。这款鼠标垫的优点比较明显:将鼠标垫和无线充电器做在一起,鼠标垫的大小也不会太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桌面空间利用率,看起来也更整齐。不过,由于这款鼠标垫的表面是黑色的仿皮革材料,比较容易脏,需要经常清理。另外,鼠标垫与插座之间的电源线也不太好进行收纳,也有些影响观感。
OscarLiu:深圳天气越来越热,喝冰咖啡也就成了我近来的爱好。公司里虽然有一整套手冲设备,但身为一个「懒癌」患者,我也不是每天都有自己动手的欲望,于是我找到了一个方便又省事的解决方法:三顿半速溶咖啡。
作为一个自认为对咖啡有点追求的人,一开始听到「速溶」我的内心肯定是拒绝的,毕竟印象里速溶都是小时候雀巢 1 元 1 袋那种混着奶精和糖精的饮品。三顿半的这款咖啡虽然也是「速溶」,但是用了精品豆拼配来制作,也没有别的添加剂。
打开包装,倒进杯子,加入水和冰,搅拌 3 秒,一杯冰咖啡就做好了。整个喝起来的感觉和冷萃比较像,豆子的酸度会比较明显,没有一般「速溶」那种苦和涩的感觉。对于「速溶」来说,我觉得已经可以达到我的要求了。
🛒 三顿半咖啡在少数派 Pi Store 数字商城有售,现正限时特惠中:
OscarLiu:我最近刚刚把主力手机换成一加 7 Pro,想找一款能跟它搭配使用的智能手表,在研究了一阵后,最后选择买了 TicWatch C2。我之前有体验过华为和摩托罗拉的智能手表,对 Android 可穿戴设备印象不怎么好。应用少、运行卡顿……因此我这次买之前心里其实已经做好悲剧的准备了。
实际体验了将近半个月后,其实——感觉比我预期的好。国行版 TicWatch 要使用单独的 Wear OS 应用进行配对(不能使用 Google Play 的版本),然后使用出门问问自己的应用来绑定公交卡、银行卡、统计运动数据等等。
TicWatch 整个配对和连接的体验都还比较流畅,通知的推送也都很及时,我平时佩戴手表主要的用途就是接收通知,在地铁和公交上手机放在兜里不方便的时候快速地看一眼消息,Wear OS 在这方面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如果应用自身支持快速回复(比如 Slack)的话,你还可以直接在表上很方便地回信息。
总体来说,我并不推荐想要尝试 Wear OS 的用户购买国行版的 TicWatch C2,有条件的话还是考虑带有完整谷歌服务的国际版更好(不过目前国际版没办法在国内用 NFC 支付,谷歌助理对网络也有要求)。如果你只是用来看一眼通知,刷公交卡的话,我可能会更推荐像小米手环 3 NFC 版这种续航更好,价格也更便宜的产品。
老麦:明基的 MindDue 儿童灯 已经关注很久了,作为价格不菲的 WIT 系列,到底跟普通智能台灯有啥区别呢?我决定给小麦升级一下学习环境。
产品外观其实没什么好讲的,整体会比较高大,底座很重,保持稳固,灯体造型比较 Q,像个微笑的嘴巴。
另一个区别是照射的宽度,均匀覆盖整个桌面,这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小孩学习会动来动去,经常会在桌角看书,那光线就更差了,他自己根本不会考虑这点。另外,家长陪伴写作业的时候,也需要更好的光源覆盖,台灯的亮度和广度,确实是之前被忽略了。
电子游戏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传统游戏大作销量飙升,《荒野大镖客:救赎2》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300万份;基于内购的免费游戏也很受欢迎,Epic《堡垒之夜》的玩家人数也达到了大约2.5亿。
尽管如此,大型发行商和开发商经常会在一款游戏发售后解雇员工,你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工作室倒闭或缩小规模的新闻。2018年,Telltale Games、Boss Key和Capcom温哥华工作室相继关门,这一趋势在今年仍在延续,动视暴雪和EA等大型发行商都进行了大规模裁员。
Schell Games似乎正在逆流而行。
这家位于匹兹堡的开发商雇佣了超过120名员工,曾制作《Happy Atoms》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游戏,以及像《I Expect You to Die》那样的核心VR作品。自2002年成立至今,这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匹兹堡市最大的游戏开发商,也是全美规模最大的教育娱乐开发商。但Schell Games从未有过任何一次裁员。
Schell Games是怎样做到的?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任何独门诀窍或者秘密,只不过擅长激励团队发挥创造力,理解员工维持工作与生活之间平衡的重要性,并且还制作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游戏。
《I Expect You to Die》是Schell Games旗下最知名的作品,在这款VR解谜游戏中,玩家要像《007》主角詹姆斯·邦德那样逃离密室。它既充分利用了VR设备的优势,同时又避免了其他早期VR游戏那样让人产生强烈的眩晕感。作为公司创始人,杰西·谢尔(Jesse Schell)对虚拟现实技术非常熟悉。
1995年,谢尔加入迪士尼旗下VR工作室,为主题乐园DisneyQuest(现已关闭)开发娱乐项目,还曾设计过儿童网游《Toontown Online》。本世纪初谢尔决定回到美国东部,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娱乐技术中心找到了一份任教的机会。但他仍然对创作游戏充满热情,所以创办了Schell Games,先是为其他游戏公司提供咨询和协助,后来也自主开发游戏。
Schell Games成立初期人手不多,其中绝大部分如今仍留在公司。他们曾致力于设计3D网页游戏,不过随着规模扩大,参与开发的作品类型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包括面向学校的教育产品《HoloLAB Champions》、AR项目《星球大战:绝地挑战》(Star Wars: Jedi Challenges)等。
换句话说,Schell Games从来不会将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近几年在制作主流游戏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停止对教育游戏的开发。这家公司往往会同时进行6~12款游戏,每支团队大约由10人构成。通过这种做法,他们可以尝试为新兴平台创作游戏,并避免与大型开发商和发行商直接竞争。
“作为一间独立工作室,如果你只为主机或移动设备等平台做游戏,那就不得不与拥有知名IP或庞大市场营销预算的大公司竞争。”谢尔说,“这真的很难。但如果你做其他人不怎么做的事情,就有机会树立品牌,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I Expect You to Die》定价相对较低(25美元),登陆了多个VR平台,到目前为止累计收入已经超过300万美元。这款游戏还将登陆Qculus Quest。
虽然谷歌和苹果等科技巨头都在匹兹堡设有办公室,但Schell Games是当地规模最大的游戏工作室。这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娱乐技术中心曾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游戏创作者,例如《最后生还者》《神秘海域4》总监Neil Druckmann。2005年,Druckmann在那里拿到了硕士学位。
在匹兹堡市的游戏开发者中,相当一部分都入职了Schell Games;卡耐基梅隆大学毕业生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一度达到60%,不过这项数据如今下降到了30%左右。很多开发者已经在Schell Games工作多年,谢尔认为公司之所以能留住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愿意为开发者提供创作自由。
Schell Games每年会举办一次“Jam周”,让开发者充分展示创造力,做自己想做的任何项目。《猎户座之旅》(Orion Trail)等游戏的创作灵感就是在活动期间产生的。
另外,Schell Games还营造了一种彼此信任的氛围。作为公司高管,谢尔和人力资源副总裁克里斯·阿诺德(Chris Arnold)都清楚地意识到游戏行业人员流动性太大,以及3A工作室所面临的问题。
“无论你从事哪一行,对哪个领域充满激情,你都要做很多事情。”阿诺德说,“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大家始终精力充沛,愿意全身心投入工作。这包括为员工提供可观的报酬,让他们感受到对工作室的贡献得到了认可,他们的声音是否被倾听。”
通过一些措施,Schell Games将开发者每周的工作时间控制在40个小时内。如果新员工连续工作太长时间,会被告知公司不鼓励他们这么做——谢尔宁愿员工能按照自己适应的节奏工作8年,而不是在短短8个月后就精力透支。
这与许多大型游戏公司的做法完全相反。Rockstar联合创始人丹·豪斯(Dan Houser)曾“自豪”地宣称,在《荒野大镖客:救赎2》发售前,开发团队每周工作100个小时;BioWare的公司文化导致项目经常发生变动,开发者们被迫在游戏发售前的一段时间里超时加班。另外在游戏行业,裁员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了。
克里斯·阿诺德认为,工会化浪潮可能推动游戏行业发生重大变革。“我希望这次运动能促使3A发行商重新审视目前的工作环境。从商业角度来讲,如果这个行业出现一个老派的工会,或者更成熟或传统的工会结构,那肯定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Schell Games让员工们每周只工作40个小时,并且“更关心人才而非项目”,所以人才流失率相对较低,开发者也感到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与此同时,Schell Games始终对外界保持开放态度,愿意为培养下一代游戏设计师而努力。这家公司经常举办开放日活动,让年轻粉丝了解游戏设计领域的知识,也让孩子们的父母意识到这是一份“真正的工作”。
“只要公司还在,我们永远都会这样做。”阿诺德说。
本文编译自:digitaltrends.com
原文标题:《Schell Games has bucked game industry layoffs for 16 years. Here’s their secret》
原作者:Gabe Gurwin
...PopClip 是一款在 macOS 上曾经很火的小工具。它的灵感来自于 iOS 上的复制粘贴菜单,当你选中一段文字后,PopClip 会在文字上方弹出分享菜单,方便你进行快捷操作。比如我们可以选中文字进行网页搜索,可以将文字发送到任务管理软件,可以修改文字的格式,统计字数等等。
正是因为简单快捷,PopClip 被很多人列进了「macOS 必备软件清单」,我也一度是 PopClip 的忠实用户。但是,随着对 macOS 系统的深入使用,我逐渐发现了 PopClip 的一个严重缺点——影响复制操作的速度。
具体表现为:当选中文字后快速按下复制快捷键 ⌘Command-C,有一定的几率会复制失败。直到去到另一个 app 发现粘贴的内容是空白的,又再次回到原 app 进行重新复制。
这严重影响了操作的连贯性,也降低了操作的速度。导致那段时间我为了保险起见,每次复制都要按两次快捷键,生怕复制失败。后来经 Umi 提醒,这其实是 PopClip 的运行原理导致的冲突。因为 PopClip 不能直接读取选中的文本,所以需要借助系统剪贴板,先复制选中的文本,然后再读取剪贴板内容,才能获得选中的文本。
我曾经还期待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能被解决,但发现这是一个从根本上 PopClip 没办法解决的事情,于是便开始寻找 PopClip 的替代品。
[......]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Power+ 2.0》,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5 月 23 日,Apple 悄然上架了 2019 款 MacBook Pro。在这次的例行更新中,苹果主要为 MacBook Pro 升级了 CPU 和蝶式键盘。虽然你可以在苹果官网查到绝大多数的信息,但依旧还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并未被提及,所以我将在这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一下 MacBook Pro 这条产品线于今年更新之后的最新情况,不管你是想尝鲜 MacBook Pro 的 PC 党,还是想升级新款的老用户,希望这篇文章都能对你的选购有所帮助。
升级处理器成了 MacBook 悄悄更新的固定动作。2019 款 MacBook Pro 中,13 寸版本配备的是四核第八代酷睿处理器,而 15 寸版本可选择六核或八核第九代酷睿处理器。要想用上更快的处理器,还是要买 15 寸版本啊。
不带触控栏和触控 ID 的 MacBook Pro 没有得到升级,停留在 2018 款,处理器为双核第七代酷睿,且没有 15 寸版本。
从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音乐响遍全球,到 2005 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再到 2019 年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奔向航天强国。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迅速崛起,让国家队不再形单影只,这些商业航天公司正在向全产业链、全场景突围和赶超。其中,凌空天行就是其中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刚刚利用「猎鹰 9」运载火箭,成功把「星链」首批 60 颗卫星送入轨道的美国商业航天公司 SpaceX,距离全球卫星互联网的构建又近人一步。上一次,这家明星企业受人瞩目是依靠垂直降落技术完成了火箭回收,而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凌空天行也不甘示弱,在今年 3 月成功发射了首枚可回收火箭——「天行Ⅰ」。
显然,商业航天正在演变为一场国际间的「力量角逐」。凌空天行 CEO 王毓栋认为,只有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产业,才能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火箭作为一种运输工具,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即将成为接下来十年的新型出行方式。
以下是凌空天行 CEO 王毓栋在 BMW · 极客公园 Rebuild 2019 科技商业峰会上的演讲,经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王毓栋:大家好,我是凌空天行创始人王毓栋,我们是一家商业航天的创新企业,简单讲是做火箭的。做火箭的人并不神秘,就像很多人从校园里出来进入互联网、金融企业或者变成医生、律师等等一样。我和我们团队成员在毕业之后,都是加入了航天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在这十年里我们围绕火箭以及相关的航天器做了许多事情,我们试着把更多的产品或者人送到太空再带回来。
今天我很感谢极客公园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思考或者理想,题目就是《乘坐「火箭」是否能成为未来十年的出行方式》。
首先是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火箭」?大家应该对火箭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因为现在很多的火箭发射都会现场直播,这让许多普通人了解到了火箭。最近几年,国内外商业航天公司也都纷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火箭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运输工具,它通过航天技术和空间的环境将需要运送的物体从一个点送到另一个点,无论是从地球到太空,还是从地球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都是火箭可以做的。
那么火箭通常会运什么?卫星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可能有很多人也知道 SpaceX 刚刚发射了 60 颗小卫星;像昨天大会讲到的讲到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以及电影中的变形金刚,都可以通过火箭进行运输。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人,一个大的产业只有跟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它自己蓬勃的生命力,所以今天我想分享一下用火箭是否跟人能产生一些关系,就是能否变成运人的工具呢?首先我们来看看火箭的发展是怎么发展的。
从左起,图 1 与图 2 是维珍银河载人飞行中拍摄画面,可以看到非常美的太空环境。最右侧的图是上个月我们自己的可返回火箭飞行过程中拍摄的视频截图。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太空与大气边缘。
用火箭出行整个过程感观是这样的,实际上带来的实际变化又是什么呢?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的变化。
马斯克先生曾经说过(星箭)从上海到纽约只用 1 小时,作为工程师出身的我可以给大家明确的表示:这完全是可能的。考虑到人身对过载和飞行环境的适应,考虑到加减速的状态,这种一个半小时穿越大陆的飞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经过测算给出了一个时间,从北京到迈阿密 1.5 小时,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是 2.5 小时,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把现在基本上 12 小时的航空飞行时间转化成现在的 1/10,这个 1/10 的时间看起来只是时间上的变化,但是这些右能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呢?实际上时间的改变将改变人类整个生活的时间观。大家可以想像,因为从中国飞到美国的一个小时里,相当于从北京三环到五环的时间。大家可以在 1,2 个小时之内,从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与家人相约,与爱人相聚,可以让全世界任何一个需要及时帮助的人,拿到最及时的产品或者是及时的帮助与救治,这些东西将改变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
谈到火箭出行,大家可能很关注成本,我们坐火箭到美国到底要花多少钱?成本方面我用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例子去说明它,维珍银河到今年已经开展了多次的载人飞行,预计到下半年将把它自己出售的 700 张载人旅行门票做太空旅行实验,最后一张门票卖 20 万美金。每架飞机上可以乘坐 6 人,相当于是 120 万美金,每次从地面旅行、飞机挂载、火箭发射,然后在太空载入,整个过程收费 120 万美元。我们自己做过简单的测算,如果说从一个地面起飞的火箭,将 6 个人以及这 6 个人的维生系统,我们按照高铁一等座提供的空间,飞行到 100 公里以上的太空边缘待 10 分钟再回来,大概需要 8 吨的火箭推进剂,成本绝对小于 20 万元人民币。这是巨大的差异,120 万美金一次的飞行和 20 万元人民币必须消耗的成本,看起来维珍银河的这项商业服务还是很划算的。
为什么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全世界包括 SpaceX 和其他航天人,他们都在不断努力地想将人类的速度提升到极限。这实际上就会衍生出一种相对高效的出行方式,而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很有可能做到很多人或者大部分人完全可以接受的商业运营模式。
再说技术方面,上世纪航天飞机从 1950 年开始研制,1981 年首飞到 2011 年退役,利用那个年代相对不如现在先进的动力、材料、电子技术下,尚且实现了 2.8 万公里每小时的飞行速度并且还持续飞行了 30 年。虽然可能很多人知道航天飞机退役的一大原因就是维护成本高,但从我的角度可以分享一个观点:它退役并不是因为成本高,因为如果真的高的话它可能远不到 30 年就退役了,而实际上是因为大家已经找到了更便宜、更便捷的方式去实现这种飞行方式,就比如内华达山脉公司的「追梦者「小型航天飞机已经被美国 NASA 采购,并即将开展太空飞行。
另外,我再从动力、材料、电子再为大家解释下:
动力,航天飞机采用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毫无疑问是航天史上动力的皇冠,但是液氢昂贵的价格和使用难度影响了其普遍性。有可能很多人现在偶尔听到过很多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不断用液氧甲烷或者煤油发动机点火成功,这使得未来的航天动力,慢慢变得更加可得、更加便宜、更加可靠。相信不用十年,甚至是 3 年后这些航天企业使用自己动力的火箭就会上天。
材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航天飞机最昂贵的一部分就是材料,每次回来就要维修,而我们上个月的飞行中采用了类似于航天飞机表面的陶瓷瓦材料作为我们飞行表面的防热材料。而现在的成本已经相对于当年航天飞机的使用下降了几个量级,同时陶瓷瓦在飞行后的状态非常好,这些年技术的提升已经让我们可以制备更便宜更扎实的材料用于飞行。
电子也是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现在的一个手机很有可能比航天飞机上所有电子器件的计算能力都高。而在我们上个月的火箭飞行试验中,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把一个市面上的新款手机装到了火箭上,这款手机没有做任何加固和测试,只是打开手机摄像头,结果它经历了完整的火箭飞行过程,拍摄了火箭从发射前到发射后两个多小时的视频,并完好无损的回到了地面。我想表达的是技术发展到今天,所有的技术门槛也许都不再存在了。
在可靠性方面,火箭给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发射少,好像出问题就是灾难性的。我给大家一个数据,我们统计了 2016 年到 2018 年,全世界进行过的载人航天飞行一共有 41 次,换句话说差不多每个月就会有一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三年间,总共有一百多人进入过太空,而且百分之百的全部安全返回了地面。这是真实的状况,并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而是非常真实。
用火箭出行,首先在设计的时候要以人的安全为前提,在极端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人的安全,所以在每个载人航天器设计的初期,无论是联盟号火箭的逃逸系统,还是 Spaceliner 的应急救生系统,都是把人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考虑的,这是一种更安全更可靠的设计考虑与模式。
QQ 20 周年,朋友圈里流行起了晒 Q 龄的活动。不少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 QQ,一直到毕业、工作,甚至步入了中年。而 QQ 自己却不像一个已经 20 岁的老应用,它还在不断增加着新功能、制造新惊喜。
相比之下,年轻的微信反而显得有些「行动缓慢」,不少呼唤已久的功能迟迟不肯上线,比如语音进度条、夜间模式等。而这些功能,在 QQ 上已经都实现了。
要说微信用户最期待的功能,语音进度条应该可以排到前三。很多人都被连续的 60 秒长语音轰炸过,本来几秒钟就能看完的文字内容,播放语音需要花上好几分钟。如果一不小心打断了播放,就得重新再听一遍...... 实在是浪费时间。
解决长语音的问题,首先可以使用微信自带的语音转文字,这个功能只对普通话管用,稍微嘈杂一点的环境就会不准确。而语音进度条可以大量节省收听者的时间,只听重点。不少主打通讯的社交软件就以此为卖点,比如锤子科技的子弹短信、今日头条的飞聊。
在手机 QQ 的 8.0.0 版本中,也加入了语音进度条的功能,经过了几个版本的优化,在 QQ 中收听语音消息变得十分方便。你可以用自带的功能将语音转为文字,然后控制进度条播放想听的内容。嫌他废话太多?你还可以选择 1.5 倍速、2 倍速播放,就像很多视频网站一样。
在我的手机里,空间占用最大的应用不是视频,也不是游戏,而是微信。很多人由于工作原因会加很多聊天群,每天产生大量数据,而这些群大部分还不能删除。
微信的聊天记录功能十分原始,只能保存在本地,没有云端服务。这导致聊天记录一旦丢失,就很难再找回来。换手机时更是麻烦,动辄几十个 G 的聊天记录,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还不能断,否则就要重新转移。(如果流量充足,可以尝试用一台手机给另一台手机开热点,传输会更加稳定。)
QQ 一直都支持聊天漫游的功能。换手机、恢复出厂,都不用担心聊天记录丢失。聊天记录默认支持 7 天的漫游,如果不够还可以开通超级会员,体验最多两年的漫游,非常方便。
八卦是人类的本能,有人经常会将有趣的聊天记录分享给朋友。在微信里,你可以选择逐条转发和合并转发,最终收到的是一串聊天消息,并不直观。
直接截图要更为方便,QQ 就将聊天界面的长截图做成了内置功能。你可以长按消息进行多选,勾选好要截图的消息后,点击长截图按钮合成。点击消息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出于隐私保护,可以选择隐藏昵称,不用再进行二次处理。最后点击完成,就是一张美观的聊天截图。
QQ 上还有很多值得微信学习的功能,比如夜间模式、文字识别、回复指定消息(微信只能在电脑端完成)等。QQ 由于面向的是年轻人,在功能的尝试上更加大胆,没有什么束缚。而微信的使命过于重大,反而束手束脚。
如果你对于现在的微信还不满意,其实可以尝试用回 QQ,从易用性上来说它已经做得非常不错。
编辑:Rubbers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