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feature 1: store datasets on IPFS/Filecoin for fast share/retrieve by add link in article. Example article 1: 100GiB+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set( Under CC-BY-NC-SA 4.0 license)
🔥 New feature 2: store articles on IPFS/Filecoin to avoid 404. Example article: Trust (The article will be stored in Filecoin network when the author decides to do so)
🔥 New feature 3: Rewards creators and sharers with Filecoin & Likecoin. Example article: Trust (You can send author/sharer Filecoin if you like)
Long Live RSS
各位好,本周我们从各个平台为大家挑选了 5 款值得一玩的新游戏,希望它们能伴你度过愉快的一周。
移动平台 / 消除、解谜 / 中文
昨天,任天堂的新手游《马力欧医生世界》正式登陆移动平台。与以往的《马力欧医生》系列游戏不同的是,这次你不再是从上往下扔胶囊,而是自下而上地放胶囊了。
游戏带有浓厚的任天堂特色:易于上手,难于精通。无论你有没有玩过《马力欧医生》,你都可以很快上手这款游戏,但如果你要做到全三星通关,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与《Super Mario Run》一样,《马力欧医生世界》并非简单的移植之作,而是针对触屏设备进行了大量调整的新作。除了放置胶囊的方式变化外,游戏主要的功能按钮也大多放置在屏幕下部,方便玩家进行单手操作。
除了画面上的变化外,游戏在音乐和游戏性上也有不小的改进。背景音乐在保留《马力欧医生》系列旋律的辨识度的同时,进行了高清化处理,避免产生「听着 8 bit 音乐玩高清游戏」的割裂感。
在游戏的开始,你可以在马力欧、酷霸王和桃花公主之间选择一个作为初始医生。每个角色的技能都不相同,你可以通过游戏的「招募」功能来获取更多的医生和支援。除了一般的关卡模式外,你还可以在「VS 模式」中与好友或世界上的其他玩家进行实时对战。
任务机制和不断开放的新世界,大大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在单独的关卡中,玩家也不再只是简单地消除病菌,而是需要深思熟虑,巧妙地利用关卡中的物品获取最大收益。
你可以在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马力欧医生世界》,游戏暂未上架国区,支持官方中文。
移动平台 / 像素、解谜 / 英文
许多游戏中,我们都得讲究团队合作。但在《Total Party Kill》里,「坑队友」才是过关的唯一秘诀。玩家将在游戏中操控法师、战士和游侠三个职业,通过彼此间的「互坑」来达到过关的目的。
三种职业各有特点:强大的战士可以将队友砍飞,法师可以将队友变成冰块,游侠则可以射出箭矢,将队友钉在墙上。在布满机关的房间里,你只有用队友的尸体为自己铺路,才能通往胜利的大门。
《Total Party Kill》是 Ludum Dare 43 游戏开发竞赛的获奖作品,该竞赛要求开发者在 48 小时内根据「牺牲是必要的」主题进行游戏开发。《Total Party Kill》在移动端上加入了新的音乐、动画及关卡,让游戏的完成度显得更高。
游戏的关卡谜题难度有高有低,且解法并不唯一。只要能将任意一个角色送至终点,你可以用尽各种「奇技淫巧」来达到目的。美中不足的是,《Total Party Kill》内含较多广告,如果玩家通过禁用网络连接的方式来去除广告,会遇到闪退的现象,还是付费支持一下开发者吧。
你可以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或 Ludum Dare 论坛免费下载《Total Party Kill》,游戏暂不支持中文。
移动平台 / 弹幕、射击 / 英文
《P.3》是一款弹幕射击游戏,黑白的配色和像素风的画面让它看起来稍显简陋。但当我真正上手《P.3》后,我才被它极富动感的配乐和画面动效所惊艳到。尽管游戏没有精致的画面,但每当你击中一架敌机时,画面随之震颤的效果大大增加了游戏的观赏性。
游戏操作非常简单,点击屏幕左右两侧即可移动,同时长按两侧即可进行强力攻击。在击落一定数量的敌机后,你还可以升级自己的战机,迎战强大的 Boss。左右方向的操作也带来了难度的提升,你不能用手指拖着战机灵活走位,因此你必须在敌机的子弹击中自己之前进行预判走位。
《P.3》加入了类似 Roguelike 游戏的「随机性」机制。在每次升级战机的时候,你可以从三个随机选项中选择一个进行升级,其中包括更换子弹类型、装备增强武器等选项。这一机制的引入,让玩家每一次的体验都截然不同。
游戏没有存档机制,你一旦退出游戏,就得从头开始战斗。如果你在中途阵亡了,则可以选择是否继续。由于游戏暂不支持中文,且游戏内的字体辨识度不高,因此在初上手时,你或许需要花一些时间仔细查看每一次的升级选项。
你可以在 App Store 购买《P.3》,售价 12 元,游戏暂不支持中文。
PC / 模拟、策略 / 英文
《Kubifaktorium》是 2018 年 Kickstarter 上的一款众筹游戏,最近它刚刚以抢先体验的方式上架了 Steam。这是一款注重于建立与管理殖民地的模拟游戏,玩家要在孤岛中统领人员开荒土地,收集和加工物资,并逐步走向高度自动化。
孤岛会逐渐变为布满全自动产业链的大型工厂,居民则是你的员工,而如何优化你的加工方案,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获取高等资源、规划贮存空间、制造武器和生产工具、扩展领土是整个游戏的核心内容。
游戏目前处于早期测试阶段,存在些许小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交互设计较为混乱,造成了游戏整体的操作有点繁琐,给游戏体验带来了一定影响,需要玩家耗费更多精力耐心玩下去,才会逐渐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你可以在 Steam 购买 《Kubifaktorium》,原价¥70,暂无官方中文。
PC / 角色扮演 / 英文
Steam 刚刚结束一年一度的夏促,在这段日子里,大部分玩家怕是都在研究如何薅 G 胖羊毛。要是有独立游戏选择在这个时候上架,那我也只能送出俩字给那位开发者:「头铁」。
好巧不巧的是,我偏偏就发现了一款新鲜出炉的 RPG。NOYO-! 长得非常像《Mother》,一款任天堂少有的第一方 JRPG 作品。虽然销量上无论东西方都不太理想,但那股子荒诞不经而又内藏温情与哲理的叙事手段,让《Mother》成为了不少独立游戏作者的启蒙作品。
如果有一种游戏类型叫「Mother-Like」,那么 NOYO-! 至少在「外貌」上几乎一致;它从斜视角地图到战斗方式都学了个遍,甚至连「怪物图鉴」这样的要素都有提供。
但在叙事上,它更多是在往荒诞不经那一边靠拢,并且掺杂了已经放弃治疗的日宅废萌要素:人类被一款名为「DokuDenpa」的手机应用弄得全军覆没,而每句话都要以 NOYO-! 结尾的女主,由于没有手机,所以理所应当地肩负起了拯救世界的使命......
好奇的我查了一下,发现开发商还真是个日本同人社团,而且负责开发的好像就一个人。不过,作为一款 RPG,它倒的确可以提供数个小时新奇有趣的体验。
你可以在 Steam 上购买 NOYO-!,当前售价 37 元,游戏暂无中文。
7 月 9 日,《茶杯头》开发商 Studio MDHR 宣布,将于 Netfilx 共同推出名为《The Cuphead Show》的动画,该系列的画风与游戏类似,灵感来自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典动画风格,具体的上线时间暂未公布。
今日,任天堂宣布,将为 FC/NES 游戏库添加「倒带功能」,在玩家操作失误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倒回前几秒的游戏状态,同时长按 ZL+ZR 即可开启该功能。另外,七月份追加的游戏有两款,日服和美服都为《森喜刚3》何《拆屋工》。
7 月 3 日,福布斯 发文,表示「迷你版」Nintendo Switch 将会拥有制程升级的 Nvidia Tegra 处理器,为掌机模式提供 1080P 级别的画面,joycons 将会是不可拆卸的设计,这样会降低一部分的成本,TIRIAS Research 的分析师表示,新款 Switch 或将支持谷歌 VP9 的视频编码协议,成为云游戏服务 Stadia 的最佳载体。
(本期「新游派」由 @DerQi、@Tp 、@Kenny MacCormick、@一只索狗 联合撰写)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游戏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很多 App 为了更好的跨平台兼容性,都转投了 Web 技术栈。现在的 Web 应用多到数不胜数,许多开发者为了让我们用电脑时不必再到浏览器里面一个一个标签页地打开网站,也萌发了以 Station、Franz 为代表的「Web 应用集合」应用。说白了,就是专门为 Web 应用优化的「浏览器」。
今天我要介绍的也是一款试图让我们使用 Web App 体验更佳的工具 —— Slidepad。和它的前辈们相比,Slidepad 有很多独有的、非常精妙的交互设计。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具体介绍 Slidepad 的功能特点。
将 Slidepad 和其它 Web App 聚合工具区分开的最大交互特色就是它 iPad 风格「即用即走」的滑动体验。从第一代 iPad Air 开始,iOS 就为 iPad 带来了一项实用的多任务处理功能:支持从屏幕侧面滑入的浮动 App 窗口。
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很喜这个「浮动窗口」。我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暂时显示资料的窗口,比如查看参考文献 PDF 等;也可以将计算器、即时聊天应用等等即用即走的 App 暂时存放在侧边,随用随拿。
在 iPadOS 中这一功能更是被发扬光大,我们可以将多个 App 同时塞在这个浮动窗口里面,通过类似 iPhone 的多任务交互来切换不同的 App,方便至极。
虽然 OneDrive 对 Windows 10 的体验加成完全不亚于 iCloud 与 iOS/macOS, 但后者随着服务器向云上贵州的迁移,整体访问速度和服务质量都日趋稳定,相比之下 Windows 10 上的 OneDrive 由于网络原因却不时出现文件同步失败的问题。
此外,如果你没有购买 Office 365 订阅,OneDrive 的云端存储空间也实在小的可怜(只有区区的 5GB),对一些硬盘较小的设备而言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综合服务稳定性和存储空间容量考虑,选择基于私有云的群晖 Drive 反而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搭建基于私有云的同步盘有相当多的好处:
不过相比那些公有云服务,想用上私有云服务还需要一些动手能力——我们得在 NAS 上安装好服务端,然后再在电脑上安装客户端。
好在群晖 Drive 服务的实际门槛其实不高,家中也不需要有公网 IP,可以连接到群晖的 QuickConnect 就行(例如笔者家中宽带就没有公网 IP);另外就是对群晖机型的要求,笔者我家中是一台 DJ215J,非 X86 的机型并且运存只有 512MB,但已经稳定运行至少三个月,所以 Drive 2.0 在低端机型上运行也完全没问题(这里有兼容设备列表),从成本上考虑也是相当划算的。
虎嗅注:这是虎嗅“新科幻”系列策划的第二篇文章。在本文中,你将读到:一位忧心忡忡的科幻作家,如何从现实中汲取灵感;一位新华社的新闻工作者,可以在工作之余透过纸笔折射出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在这位作家的眼中,究竟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诞生科幻?头图摄影师:音量
虎嗅原创组作品
作者丨六九的小号
韩松双手扶着传达室的窗框,微微弓背、身体前倾,重复着自己的名字:
“韩松,对外部的韩松。”
在新华社沉默的大门面前,他的背影有些拘谨,与其说在这里工作,更像是在门口罚站。
韩松个头不高,常穿运动衣和牛仔裤。参加活动被人认出的时候,总是害羞地笑笑,有些抱歉地点点头,小心回答别人的提问。
作为国内最有名的科幻作家之一,读者将他与刘慈欣、王晋康、何夕并列为中国科幻界的“何慈康松”四大天王。1997年美国《新闻周刊》采访,评价韩松“白天忙于新华社的新闻工作,晚上写着阴郁诡异的故事。”
小姬现在还会回忆起,在新华社对外部的新生交流会上,台上一位叫韩松的领导把自己藏在一个黑色的笔记本电脑后面,用很低沉的声音告诉大家:“做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发现力。”他的声音渐渐低不可闻,令人昏昏欲睡,小姬却非常精神,把这些话都记了下来。
“小姬”名叫姬少亭,这位80后姑娘也是个地道的科幻迷。她对虎嗅回忆说,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好熟悉,该不会就是“那个”韩松吧?
后来她才知道,那位低调的领导真的是科幻作家韩松。
既忧且惧的灵感
重庆地貌高低不平,岩体出露。渝水在朝天门汇入长江,聚集的水汽久久不散,城市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云雾氤氲。雾雨高楼一相逢,韩松就出生在这样山水云的环境中。拜此所赐,他笔下的故事也如同蒙上了一层薄雾,只有似是而非的感觉和背后无穷的意指搭建而成的文字迷宫。
比如,他笔下的水泊梁山是这副模样:梁山被一片大水围困着,湖面越来越大,鱼却越来越少。山上面临粮荒,大家对自己的处境噤若寒蝉,有人跟宋江提到诏安的事情,宋江直接昏厥了过去。阮小七偷溜出去,发现梁山的外面还有第二个梁山、第三个梁山、梁山之外还是梁山,世界之外还是世界——可那朝廷在哪呢?
刘慈欣的评论一针见血[1]:韩松的作品属于三维科幻。
“我无法解读韩松的作品,真正有深度的文学作品都是无法解读的,但我们都能感觉到许多许多。小说是感觉的文学,真能给人感觉的科幻小说不多,韩松的小说属于此类。”
刘慈欣和韩松,二位几乎可以看作科幻创作的两个极端:如果说刘慈欣代表了“宏大、浪漫的技术歌剧”,那韩松笔下往往是“衣食住行中的社会人性”。
2012年7月,他俩一道去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小崔说事》[2],聊到大刘曾就职的娘子关电厂已经不在了。崔永元拿韩松逗闷子:“新华社还在?”韩松不好意思地笑笑:“新华社应该会存在到连科幻都想象不到的未来吧……”谈到世界末日,他顺便打趣,“世界末日并不是你想的那样,都是小行星撞地球什么的,它也有可能是整夜无法合眼,看着天花板,等天亮。”
崔永元“抗议”道:“科幻作家不带人身攻击的!”
小姬记得,有一次韩松跟她开玩笑:“以后你在新华社就跑‘科幻口’。”其实在整个新华社,科幻爱好者就他们俩人,科幻新闻可以被忽略不计。小姬不时凭兴趣去做一些科幻的报道,韩松都默默支持,还把她介绍给《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也是在那时她认识了刘慈欣,后来离开新华社以后,小姬公司的很多业务都和刘慈欣深度关联。
作为对外部的副主任,韩松管理着一个320人的团队。早上5点出门,每天看稿子到很晚。去过他办公室的人都曾担心过,桌子旁边的那摞书有一天会塌下来。繁忙的工作挤压了写作时间,对他而言,最常见的写作场景是:上班路上、高铁上、出差的飞机上。
“早上坐地铁,有想法就掏出来写在手机上。”
他曾写到自己第一次坐地铁的情景:1989年春天,韩松第一次来到北京。刚上地铁,就被后面的人群挤到了对侧车门,纸一样扁扁地紧紧贴着,他感到有些不安:“都是些什么人啊,发生了什么事啊?”
定居北京后,同样的事日复一日地重复下去。后来他以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创作了“轨道交通三部曲”:《地铁》《高铁》《轨道》。没有写一本《飞机》,是因为他害怕坐飞机。
某年科幻大会,一群科幻作家坐飞机前往成都。在机场,韩松看着飞机愣愣地说:“今天这架飞机失事的话,中国科幻全军覆没。”圈内有人以此为题,在网上写了短篇小说,原文已不可考。后来韩松在一篇博客中写到[3]:
“晚霞中北京的写字楼像一架架飞机。恐惧随时会降临,因为不知会飞进什么样的气流,不知道天空的脾气,以及天空都有什么背景,无意中得罪了天空就有大麻烦。但不管多恐惧,不坐飞机哪里办得到呢。他们说,飞机是最安全的,其实,是骗我们的。但也只好上当,为了忍痛产生灵感。”
所以韩松作品描绘的世界往往阴郁、忧伤,带有明显的人性隐喻。作品中的“诡异”皆源自此。对韩松来说,“恐惧”和“担忧”会产生灵感,他对《人物》的记者解释[4]:
“当你看多了现实之后,并不喜悦,而是忧心。不能写下来,就更加忧心。写《火星照耀美国》,是我1996年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爬上世贸中心的时候,强烈的感受就是——这地方不可能持久。”
科幻作家吴岩说,韩松写作主要靠的是直觉。韩松解释,这样的直觉是天生的——“世界似乎本应如此。”特德·姜在《你一生的故事》中创造了外星人“七肢桶”:时间并不是线性连续的,下笔书写只是将“未来已经发生的事情”展现给过去的人们。
韩松仿佛是这个宇宙的领路人,怀揣担忧、跨越无数潮汐,利用想象力小心翼翼地透过文字暗示未来。
现实世界身影后的科幻作家
新华社的工作区,有武警站岗把守,唯一可以不用刷卡随意进出的是猫咪和社长们[5]。韩松常常走着走着忽然蹲下,和趴在花坛上的猫讲话,全然不顾旁边小姬的眼神。
用小姬的话说,韩松心里住了个小孩:“用发亮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眼光中隐隐透出他最真实的可爱。”
至于韩松自己,也说不清楚记者的身份是否给他的科幻创作带来了帮助。只是觉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难以解释。他最常说的话就是:“科幻写不过现实。”
韩松还向虎嗅提起不久前失火的巴黎圣母院:
“一个800年的教堂,所有人都认为会永存的一个东西,怎么就能烧掉了呢?这就很科幻,我觉得是外星人放的火……”
“还有‘996’其实也是很科幻的,一个城市里那么多人像蚂蚁一样、像工蜂一样地忙碌着。然后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社会奇观。这其实就很像是一部科幻片,像是《美丽新世界》那样的东西。”
我们可以在韩松的作品中,找到大量现实世界的影子。
2000年,他出版《火星照耀美国》:“2066年中国崛起,一名围棋少年前往美国,目睹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第二年9·11事件发生,《洛杉矶时报》说:“韩松预言了911!”
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新华社连夜报道那场猝不及防的灾难和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两年后,他发表小说《再生砖》,灵感来自建筑师刘家琨的“再生砖”。故事中讲到,人们利用废墟造出的砖块里,裹着死者的灵魂,因为资源的“再生”造就了文明的“再生”,人们追捧再生砖,以至于期盼新灾难的发生。
“新闻是未来的历史,而科幻是未来的新闻。”韩松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个观点,这也将其主业和副业做了融合总结。他说,爱看科幻的人越来越多是有原因的。
过去的中国看不见未来——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都在为现实和怎么生存拼命地挣扎。他们不敢去想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自然也不会有科幻。但随着技术和经济的进步,一切都不一样了。
“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手机、互联网、高铁、航天、超算、基因编辑、5G,技术进步的速度是空前的。所有的这些都好像一下子到了我们生活边上来,中国很快地成为一个科技大国。”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微博上出现了名为“月球车玉兔”的微博ID,每天以第一人称视角直播登月过程,频繁登上热搜。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那只可爱的玉兔背后的团队成员之一,就是小姬。
...
在浏览网页、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需要对其中的一些文字进行提取收藏。印象笔记等云笔记工具开发了浏览器插件,方便我们快速收藏网页上的文本,但对于图片中的文本,或是聊天工具中的内容,这些插件就稍显无力了。
今天介绍的 Snapin 让你可以通过截图的方式,快速收藏重要内容,让你在收藏重要内容的时候「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