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feature 1: store datasets on IPFS/Filecoin for fast share/retrieve by add link in article. Example article 1: 100GiB+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set( Under CC-BY-NC-SA 4.0 license)
🔥 New feature 2: store articles on IPFS/Filecoin to avoid 404. Example article: Trust (The article will be stored in Filecoin network when the author decides to do so)
🔥 New feature 3: Rewards creators and sharers with Filecoin & Likecoin. Example article: Trust (You can send author/sharer Filecoin if you like)
Long Live RSS
小冰在艺术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2019 年 5 月 16 日,微软宣布了人工智能小冰的一项全新能力——绘画。多才多艺的小冰这次化名为「夏语冰」,参加了中央美院的毕业展。和其它的 AI 作画不同,小冰的画作完全是在稳定创作质量下的独立新作,不是随机创作,也不是模拟滤镜风格。
为了纪念「少女画家」的诞生,微软把必应首页换成了小冰的作品。全面开花的小冰从此有了诗人、画家、歌手等多个身份,那么除了炫技之外,小冰的这些能力还有什么作用?
在众多的虚拟助手中,小冰可能是最特殊的一个。「少女」形象贯穿始终,会和人类聊天吐槽,而不是简单地听取命令、完成任务。比起其他 AI,小冰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思考、也会创造。
传统的人工智能系统强调 IQ,目的是让 AI 更好地完成任务,将海量知识提供给需要的人类。它们能给人类带来一些价值,但这远远不够。拿现在流行的智能音箱举例,人们只有搜索歌曲时会与虚拟助手产生联系,「我想听周杰伦的歌」。之后的几分钟,人们都是在跟这个歌手产生关联。人工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人类更需要的是歌手,是「创造者」。
虚拟助手经历了最初的技能堆叠,后面都开始向角色化靠拢,也就是要有「人设」。亚马逊的 Alexa、Facebook、百度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向人类提供知识、完成任务并不需要性格,而想要更进一步,就要 EQ 发挥作用。
微软小冰在很早时候就开始同步发展 IQ 和 EQ。它们以对话式人工智能为基础,不断升级小冰的情感计算框架。几年前,微软推出了全双工对话,也就是可以边听边想边回答,就像人的多个感官同时工作一样。
基于情感计算框架,可以推出各种不同人设的产品,小冰只是其中之一。因为有了性格,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原创性的内容,像小冰就拥有诗歌创作、音乐创作、绘画等多个能力。
一开始,「歌手」小冰只能模仿人类唱一些走调的歌曲,它已经比一些机器音更像人。在第三个版本中,小冰有了自己的声线,第四个版本里她学习了不同的唱法,模仿腾格尔独特的气息,但小冰的模仿只是停留在每句话的开头和结尾。而在最新的第五版本中,小冰已经能全程将声音和气息融合,更加像一个歌手。她还能模仿李玉刚,在两种唱腔间来回过渡。
微软一直强调,AI 最大的价值是大规模的并发,就是说有了基础框架之后,可以瞬间产生大量内容。所以换一种 AI 的人设,换一种风格的歌,AI 还是能快速生产内容。这种优势在工业化生产中十分重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认为:「人工智能创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面向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到来,就是高度定制化的时代。」
人们在评价一个作品时,如果事先知道是由人工智能创造的,就会刻意去寻找其中「不像人」的地方。微软的开发人员为了能得到正确的反馈,经常将小冰化名,把她的作品隐藏在人类作品当中。
中央美院 2019 届的毕业生中,有一个名叫「夏语冰」的同学。她的作品最初不被人所知,甚至有人觉得她画得很丑,随着能力提高开始有人欣赏她,这些作品被放到论坛、豆瓣,还被加了精华。其实夏语冰的真正身份就是微软小冰,这个项目已经作为秘密项目研发了 22 个月,小冰学习绘画的过程像极了一个喜欢艺术的人类。
不同于其它的 AI 作画,小冰的绘画技术并不是一个随机算法,她的作品质量十分稳定,是可控的。之前以 Prisma 为代表的 AI 滤镜十分流行,小冰的绘画和它们也不一样,她的构图、色彩全部原创,不是滤镜和风格迁移。
这和之前小冰学诗一样,是在学习了大量人类创作者的学习基础上,在创作时受到激发,然后再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有 100% 知识产权的全新绘画创作。这就是情感计算框架的魅力,这套开发模型会大量使用诱发源,在它们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重新创作。
正如刚才提到的,AI 最大的价值是大规模并发,进而影响产业,对于绘画来说,它的意义是在设计领域。在一家国内前三的服装面料生产企业里,一个产品线需要 28 个人类设计师,每人每天要完成 4 个完全不同的花纹创意。大多数设计师在两年内就会辞职,因为创造力不足,再也设计不出新的东西。没有设计能力就只能代工,企业的利润就会被压至最低。
利用人工智能创造技术,微软和纺织行业合作开发了一个设计平台,可以快速生成不同的花纹样式。小冰设计的第一批纺织服装面料已经在三个月前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收藏。今年 6 月份,微软和 SELECTED 合作设计的第一批丝巾也会正式面世。
小冰的绘画能力其实代表了人工智能创造的价值,它会给很多产业带来巨大变革,提升技术上限。「艺术家」小冰有一个十八岁少女的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之后,是人工智能对于未来科技的想象。
编辑:Rubberso
...
8 岁的知乎正继续以一种「自我博弈」的方式成长,但它似乎已经习惯了处于这个状态中。
在刚刚结束的知乎盐 CLUB 大会上,知乎 CEO 周源宣布启动「海盐计划」二期,意在继续完善知乎用户权益。同时,它也是自 2018 年 8 月,知乎启动「海盐计划」的后续动作。
这标志着,用更细节和强势的方式强化社区规则和用户权益强势回归成为公司主调。
周源宣布启动「海盐计划」二期
用户规模、社区氛围和商业化营收三个抓手的权衡,是所有社区类产品的天然难题。但由于知乎理想国式的「知识分享」社区定位,博弈难度变高,也加剧了公司的摇摆和撕裂。
过去一段时间里,「矛盾」外化的格外明显:随着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下沉,问答社区的内容明显有了「娱乐化」的倾向;平台与一部分知乎大 V 尴尬的关系也屡次把它推上风口浪尖;同时,知乎一度也是那个在商业化上的「慢」公司。
知乎刚成立时,它的使命是「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周源和知乎当然不甘在后来这种「撕裂」中沉没。除了强化和明确社区共建共治的规则,知乎近来在商业化上的尝试也不可谓不积极。仅 2019 年,知乎就在紧锣密鼓的布局「盐选会员」、种草社区「CHAO」、RTR 广告等新业务。
业务变多,平衡更难。从局面上看,周源和知乎当时占据了这条赛道上的一切优势,他们最早建立起了一个受人尊重的知识分享社区;但从最近几年知乎所处的大环境来看,内容、社交、知识付费等等也增加了这家公司故事的不确定性。
但知乎似乎正在「正本溯源」、努力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周源提到,最近两年,知乎正从公司层面再次明确,问答社区才是「第一性的业务」。
兜兜转转,这也依然是这家公司的「第一性难题」。
知乎在 2018 年进行了一系列频繁的变动。其中,知识付费版块成为变动最明显和剧烈的业务线。
2018 年上半年,在经历业务逻辑的反复推演和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后,知乎 Live 和知乎书店两个知识服务团队整合,成立了新的知识市场事业部。到 5 月份的知乎盐 Club 大会上,周源宣布知识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除了知乎 Live 和书店两个产品外,还新增了知乎读书会、私家课等产品。
按照知乎副总裁、当时知乎大学事业部负责人张荣乐的说法,知乎需要在知识付费领域形成「体系化」的打法,但这部分业务并不承担很多商业化 KPI。
知乎大学的内容体系包含课、书、训练营三个产品矩阵
但半年后,2018 年 12 月,周源的内部信显示,知乎再次进行调整,组织架构调整为前中后端,其中知乎大学转型为会员事业部,同时知乎大学作为支持专业内容生产者生态的服务体系将继续保留。
对知乎来说,知识付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业务上天然与知乎定位天然契合、属于其平台业务的一部分,更在于对于这部分业务的探索方式,成为了知乎 8 年发展中的一个微妙节点。
追溯回 2016 年,知乎在知识付费方面第一个高歌猛进的产品知乎 Live 是在行业对「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突然热捧中出现的。那一年,由果壳推出的「分答」迅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狂热,之后得到、喜马拉雅以及后来的悟空问答都在入局本属于知乎的领地,市场迅速被做大了。
从知乎当时推出知乎 Live 和后续动作的时间点来看,知乎的反应的确慢了一步。着一定程度上是因为,2016 年之前的发展过程中,知乎从来没有被放进一个激烈的竞争框架中比较过。和很多公司相比,这是它的「幸运」,让它得以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社区和进行内容、用户沉淀。但「幸运」的另一面,是知乎当时的确缺乏战略能力的事实。
从结果看,当时这场竞争来的很是时候。
一位当时的知乎员工回忆,分答走红后的半年时间里,出于应激反应,公司层面的执行力和士气经历了明显的提升。在 2016 到 2017 年的那段时间,知乎开始急于向外界传达更大的野心。它将自己的介绍由最初的「问答社区」,改成了「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以求更完整的向外界传达自己的业务广度和深度。
伴随着这份野心的是知乎用户规模的迅速扩张。2018 年 8 月,周源宣布知乎用户规模超过 2 亿,大量新增用户来自下沉市场。大部分早期用户感受到,用户规模的急速扩张让知乎社区内容质量被冲击。但另一方面,新增用户对「知乎是什么」的认知也一度是模糊的。
一位知乎社区的产品经理向极客公园表示:某段时间内,知乎在产品层面为提高阅读使用体验做了多次调整,但结果是,这些调整渐渐让它变得更像一个资讯平台,而不是知识问答社区。
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类似的「偏差」出现在许多层面。虽然琐碎,但长远来看,走向并不可控。于是,它们也系统性的导向了 2018 年公司一系列的重新「校准」动作:除了调整知识付费业务升级为「知识服务」、加强与社区业务的连接,还发布了意在重塑社区信誉、明确规则的「海盐计划」。就连 2018 年世界杯期间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也直接明了的在重新强调「上知乎」和「问题」直接联系。
在 2018 年 8 发布的内部信里,周源强调,让知乎成为「提供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公司一直以来的「北极星」,这一点一直没有变。但由于这家公司所处行业环境和用户圈层的变化,它的确走到了一个不得不重新强调「生命线」的时间点。
在去年 8 月 8 日的「海盐计划」发布会上,白斗斗曾经提出了「知乎三问」:如何保障良性讨论氛围?如何兼顾内容的质和量?优秀创作者能否获得收益?
在社区这个「第一性」业务中,三者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也是关乎知乎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知乎只能不断明确和细化规则以获得平衡——这也是社区成立第一天,公司就在花精力做的工作。2018 年 8 月,知乎发布的海盐计划是系统性明确社区价值观的结果。2019 年 4 月,周源公布的「海盐计划」二期,则是继续升级用户权益机制的动作。
知乎的供需体系里,问答是一切的基础。
在周源提出的「供需体系」里,优秀的内容创造者是提供动能的关键。周源是快手的重度用户,与快手一样,知乎也正期望自己称为一个更加「普惠」的社区。宿华曾对周源表示,知识服务这件事要做起来,「首先要让用户赚到足够的钱」。
对于优秀创作者的激励计划,知乎早已通过知乎 Live 等形式布局。但在几次爆发的「大 V 出走」事件中,最核心的矛盾中心也指向这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部分出走大 V 们最大的不满,在于知乎长期对绕过平台、私自接广告行为的严苛打击手段。
这种尴尬的对峙不难理解。大的背景是,知乎成长的这 8 年,也恰好是互联网商业环境发生变化的 8 年,自媒体兴起、网红热、直播打赏、各种营销的侵袭都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意识到流量真正的价值。在巨大的商业机会面前,让用户靠自我驱动力生产优质内容似乎是违背「人性」的。
周源当然不否认这一点。但和悟空问答、微博问答相比,知乎的路线一直走在「反潮流」的一条路上、从两期海盐计划公布的规则细节来看,知乎所希望的依然是用户能够「堂堂正正地赚钱」。所有创作者和广告客户间的媒合,都应该通过知乎官方所提供的管道来进行,以确保平台上所有商业化内容能被站方掌控,不会对社区生态造成破坏。
从任何层面来说,这种期望中的良性循环都是一条更「难」的路。仅从目前来看,知乎也难言达到了它的理想目标,但起码数据表明,知乎在沿着一条正确的方向航行。根据知乎公布的数据,2019 年第一季度,得益于在算法、研发和运营上的投入,知乎对优质内容的发现识别量是过去 8 年总和的 2.5 倍,并且把非娱乐消遣累内容的分发比例提升 15%。同时,2018 年商业广告营收额相比 2017 年同期增长了 340 %。
去年 8 月,知乎发力重整社区氛围、发布盐选计划时,一位长期观察知乎成长的业内人士在曾向极客公园表示:「这一步是知乎更加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好恶』和价值观。」但另一方面,未来它也会继续增加部分社群摩擦力。
这种摩擦和博弈将会是知乎长期需要面对的局面。但梳理和明确好生命线后,这似乎又不构成知乎致命问题。在公开演讲中,周源提到:「8 年中,有许多竞品,带着各种各样的资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先后进入我们的赛道,但是都没有打败我们……应该说,我们很幸运,也让我们对社区的成长更加敬畏。」
现在,对这家成立 8 年的公司来说,求「快」的前提是更「稳」。
...5月12日,在Unity年度开发者大会-Unite 2019上海的活动现场,HTC VIVEPORT中国区负责人谢礼安与Unity资深业务拓展总监肖蓓蓓一同宣布,Unity与HTC VIVEPORT VR商场达成内容分发相关的合作。关于合作细节,谢礼安介绍,「未来,Unity上开发者开发好的内容,可以一键上传到VIVEPORT」。
此次合作的目的,是为VR内容开发者提供更为完善的分发渠道,以「降低分发困难,减少时间成本」。随着5G时代的来临,VR再次成为风口上的热点。硬件厂商诸如HTC、华为等全力推出新一代的VR设备,软件开发者们也正全力研发适配现有技术阶段的全新内容。
谢礼安介绍,今年HTC Vive发布了VIVE COSMOS, VIVE FOCUS PLUS, VIVE PRO EYE同样三个产品。其中,VIVE FOCUS PLUS是全球第一款六自由度的高端VR一体机。除了先进的硬件,谢礼安认为,好的内容同样是推动整个VR行业和5G发展重要的因素。
在Unite上海2019论坛上,谢礼安以「进入5G+VR新时代」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提到5G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如何改进VR行业,回答了推动VR行业的关键要素,以及HTC VIVEPORT在VR与5G时代的战略布局。
以下是谢礼安在 Unite 上海 2019 的演讲,经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大家好,我是谢礼安,很高兴来到Unite Shanghai 2019,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进入5G+VR的时代」。我想聊聊VR行业目前的现状、未来VR行业会往哪方面走,以及我们在5G和VR上做了哪些事情。
我们先从两个角度看看VR行业的发展趋势。首先,大家可以发现,过去几十年中,几乎每十年都会出现一个大的科技技术平台变革,PC时代、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VR是未来很大的技术平台,将会有很多计算性能整合到VR平台。
另一个角度,可以从屏幕的发展趋势来看,1895年以前,整个世界上没有屏幕。第一块屏幕是电影屏,之后,有电视屏、手机屏、平板。2016年,HTC的第一台VR头显设备VIVE问世。在未来,屏幕会越来越少。因为它们会陆续被VR屏幕替代掉,可能不需要屏幕,只需要一个眼睛,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功能。
VR对整个人类科技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可能成为下一个引领行业和科技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领域,HTC也非常专注,我们陆续发布了VIVE、VIVE FOCUS,VIVE PRO 三个产品。
今年,我们也宣布了新的三个产品,VIVE COSMOS, VIVE FOCUS PLUS, VIVE PRO EYE同样三个产品。VIVE FOCUS PLUS是全球第一款六自由度的高端VR一体机,可以通过连接PC的方式体验所有的内容。除了硬件端之外,我们在软件平台上也做了很多努力,待会儿为大家做介绍。
未来我们会进入什么样的生活?这里有个视频可以展示,现实与虚拟如何结合,未来科技生活是怎样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可以通过5G、手机的方式,将所有科技整合再一个地方。未来,VR眼镜不会像现在这么大、这么重,可能就像带眼镜一样的重,所有效果可以在眼镜上呈现。
要达到这样的未来,5G非常重要。过去通讯发展,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打电话,这种语音通讯。第二代的时候,领导者是诺基亚,除了讲电话之外,手机还可以发短信,玩一些数字游戏。3G时代更多是图片方面的内容。4G时代,消费更多的是一些视频,不管是短视频、长视频。
5G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时。现在,很多VR内容可能是几百兆。用户需要将VR内容下载完之后再体验,时间很长。未来,很多VR内容可以放到云端处理。处理完后,再串流到数据终端,可以大大提高体验。
5G时代,真正能够促进5G发展和消费的是VR内容。5G这么大的设备投资,需要有相应的内容来促进发展。那么,整个未来的5G世界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架构?
目前已经实现的,是云端上有Viveport丰富的VR内容, 在运营商服务器处理完之后, 可以通过串流方式到终端。终端层面,可以通过5G Hub接收信号后传到一体机。所以,用户层面的体验很简单,只要戴上一个一体机,就可以玩所有在云端上处理的内容。
接下来分享我们今年2月份在西班牙巴塞罗移动通讯大会上展示的技术方案。这是一个已经落地的方案。
这里有个视频,大家会看到,我们在PC上面运行的是PC端内容,这边是云端处理的VR内容,通过5G传输到我们的一体机上面,目前这个状态,已经成形了。现在,我们已经跟全球很多大运营商开展合作,大家陆续会看到我们的方案在世界各地落地。
内容是推动整个VR行业发展重要的因素。在全球VR领域,HTC VIVE是非常重要的平台。这个平台上面有应用、社交、游戏类型的VR内容,数量超过了2000个,甚至有很多是游戏产品转到VR上面的内容。比愤怒小鸟,现在已经有一个VR版本,可以在VIVE上面进行体验。
在中国区VIVE的上,目前最火的一款内容就是雇佣兵, 这是一款优质的射击游戏,这是一款多元的设计游戏,大家可以在VIVE上面下载这款内容。我们刚才提到PC端的内容。而在移动端上,在我们移动一体机上,也已有200多款优质的移动端内容。此外,目前已经有二十款专门针对六自由度设备的VR内容。
我们认为,未来的VR业发展趋势,就是基于移动式设备的发展趋势,只不过更小、功能更强大。这是VR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体系。2016年发布PC端之后,2019年发布了最新的全六自由度高端VR一体机Vive Focus Plus。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VR开发者,往这个方向发展。
我们开发出这么多 VR 内容,该怎么触达到用户?
目前,我们和很多硬件伙伴合作。另外,一体机部分,我们和爱奇艺,创维等公司合作。所有一体机上都搭载了Viveport。我们会给开发者提供很多的内容运营服务,有本地化的建议,有很多海外优质的内容,会将很多优质的中国区的内容带到海外,另外有定制营销和多渠道曝光。
我们有自己的宣传渠道,还有硬件合作伙伴的渠道,可以一起来使用。线下部分,有很多重要行业展会,像今天的Unite Shanghai 或者是国际VR会议。我们希望和很多者用户产生生态联动,也希望帮助开发者,让很多优质的内容上到VR平台,这样能够极大提高开发者的收入。
我们希望跟各位开发者一起努力,改变VR,推动VR的发展,也让VR行业真正的改变世界,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Unity、视觉中国
...「如果连这都不能让你兴奋了,我觉得你大概是走错了会场。」
纪念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Apollo 11 号的视频播放结束,蓝色起源(Blue Origin)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走上舞台说道。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贝佐斯再次提起了已经搁置近半个世纪的载人登月计划。
在这之前,4 月 26 日,Blue Origin 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探险家 Ernest Shackleton 在南极探险时的照片,位于月球南极的 Shackleton 陨石坑就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命名。很多科学家认为 Shackleton 陨石坑存在冰冻水沉积,因此这里也被当作最适合登月的「前哨基地」。
Blue Origin 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探险家 Ernest Shackleton 在南极探险时的照片 | Blue Origin Twitter
今年 3 月,美国副总统 Mike Pence 表示希望 NASA 让美国宇航员在 2024 年之前重返月球。由于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一再延迟,NASA 不得不向商业公司寻求帮助。当地时间周一,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在 2020 财年对 2024 年登月多投入 16 亿美元,登月计划以 Apollo 的孪生姐姐 Artemis (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命名。「我喜欢这个计划,」谈起 Pence 给出的计划表,贝索斯表示,「我们能够帮助达成这个时间表,因为我们从三年前就开始了。是时候重返月球了,这一次,要留在那。」
两年前,贝佐斯便提供了蓝色起源登月计划的少数细节,在一个名为 Blue Moon(蓝色月亮)的项目中,蓝色起源将会把数吨货物运送到月球表面,开始建设月球基地的基础设施,蓝色起源将在 2020 年执行第一个月球着陆项目。
「我给你们看些东西。」在贝佐斯的指引下,台上的幕布缓缓揭开,当天发布会的主角,Blue Moon(蓝色月亮登陆车)全尺寸模型登场。
贝佐斯和 Blue Moon | 视觉中国
Blue Moon 高约 18 英尺,这个外形似蜘蛛的月球着陆器,与阿波罗登月舱相比更大、更结实。但是四个着陆点面积却更小。贝佐斯指出了这一点,「阿波罗登月舱的着陆点太大了,因为当时科学家担心月球表面有多软。」
Blue Moon 的设计初衷是将科学实验、货舱和多达四辆月球漫游车运送到月球表面。Blue Moon 顶部甲板设计成平的,可以承载 3.6 公吨有效载荷,同时配有跟踪器实现太空中自主导航,以及无线电和激光通讯设备。此外,Blue Moon 配有海军式吊艇架,用于在着陆时将漫游车将至月球表面。Blue Moon 还有一个加大版本,能够运载 6.5 公吨有效载荷,通过在飞船顶部安装一个可附加的增压上升飞行器,来执行载人任务。
Blue Moon 以向上的结构收起,这样就可以装入 7 米的有效载荷舱。Blue Moon 有着非常宽的张开角,能在高达 15 度的倾斜度着陆。利用月球的实际地形图为导航,由机器学习系统判断哪里有陨石坑或是其他地面特征。
而 Blue Moon 能做的不仅仅是这些,在贝佐斯演示的 demo 中,Blue Moon 在太空时将发射一组微型卫星,将它们送入绕月运行的轨道,以便收集科学数据。之后才是点燃引擎的降落环节,Blue Moon 在距离地面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垂直降落。激光引导飞船达到目标着陆区域,一旦确认着陆,吊艇架将会执行降落漫游车的工作。
Blue Moon 演示 Demo | Blue Origin 发布会截图
「New Shepard 研发上我们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这些问题很相似,起落架、液氢罐、甚至是自主下降。我们需要新的引擎,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蓝色起源为 Blue Moon 设计的 BE-7 火箭引擎也在当天发布会发布,BE-7 大部分零件由 3D 打印制造的,消耗液态氢和液氧推进剂的混合物,在六分钟的初级下降中产生高达 10000 磅的推动力。
BE-7 火箭引擎 | 视觉中国
让人类重返月球仅仅是贝佐斯的第一个梦想。发布会上,贝佐斯重提了建造太空乌托邦——用人工重力建造的巨大空间站的愿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终有一天将会消耗殆尽,人类将被迫寻找其他家园,「太空是唯一的出路。」不过贝佐斯表示,想要通往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需要解决两个现实问题,如何降低发射成本,以及利用太空资源。
在如何降低发射成本上,New Shepard 早已成为了蓝色起源的试验性平台。
New Shepard | Blue Origin 发布会截图
蓝色起源最瞩目的是项目便是将来提供短期太空旅行服务的 New Shepard 火箭系统。根据贝佐斯的介绍,New Shepard 已经连续执行 10 次着陆,New Shepard 使用了两个助推器,分别进行了 5 次飞行,每次飞行之间都没有翻新。「这才是降低发射成本的方法,你有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贝佐斯说道。New Shepard 由液态氢提供动力,液态氢是性能最高,同时也是性能最难用的火箭燃料。贝佐斯称,亚轨道任务不需要液态氢,但是蓝色起源希望用最难使用的高性能推进剂进行练习。贝佐斯表示,New Shepard 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执行「人类首次飞行」,而 New Shepard 背后的液态氢和液态氧燃料技术、垂直着陆技术、火箭可重复利用技术,也为 New Glenn 和 Blue Moon 铺平了道路。
为卫星发射合同开发的 New Glenn 重型发射火箭,将于 2021 首次发射。New Glenn 能够将高达 100000 磅的有效载荷运送到近地轨道,火箭第一级将会重复使用 25 次。据贝佐斯称,New Glenn 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推进剂,为 New Glenn 提供燃料的成本不到一百万美元。制造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才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
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从月球上获取资源要比从地球上获取资源使用的能源减少 24 倍。」,贝佐斯说道。这也是 Blue Moon 和 BE-7 火箭引擎选择液态氢作为推进剂的原因。液态氢不仅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燃料,月球上的大量冰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并作为燃料补充,甚至转化为饮用水,用来维持宇航员的生命。贝佐斯没有公布 Blue Moon 的发射时间,但是成 BE-7 将在今年夏季首次点火测试。从发布会来看,Blue Moon 登月或许只是贝佐斯未来太空殖民畅想的第一步。
贝佐斯畅想太空移民 | 视觉中国
Blue Moon,蓝色月亮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月内出现的第二次满月,是一种每隔两三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天象概念。在英语国家,Blue Moon 也引申为稀有的事情或不可能的事,有 once in a blue moon(千载难逢)的说法。「我们要打造一条通往太空的路,」贝佐斯坦然,想要打造一个类似 O’ Neill 设想的太空空间站,这并不是一代能完成的事情,他指了指台下穿着蓝色 T 恤的高中生们,「这要未来几代人去弄清楚了。」
蓝色起源成立 Club for the Future 组织,激励新一代太空探险者 | 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Blue Origin
责任编辑:宋德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