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feature 1: store datasets on IPFS/Filecoin for fast share/retrieve by add link in article. Example article 1: 100GiB+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set( Under CC-BY-NC-SA 4.0 license)
🔥 New feature 2: store articles on IPFS/Filecoin to avoid 404. Example article: Trust (The article will be stored in Filecoin network when the author decides to do so)
🔥 New feature 3: Rewards creators and sharers with Filecoin & Likecoin. Example article: Trust (You can send author/sharer Filecoin if you like)
Long Live RSS
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说有三个人坐电梯,一个站着不动,一个在电梯里跑步,还一个在做俯卧撑。到了 20 楼,别人问他们都是怎么上来的,一个说我是站着上来的,一个说我是跑着上来的,还一个就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但其实本质上他们能快速上楼,最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动作,而是搭上了这趟电梯。
创业也类似,企业最终能到达什么地方,最核心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顺应趋势,至于它是站着不动、跑步还是做俯卧撑,影响的是这个组织躯体的强壮程序。
现在大家都在说流量红利见顶,创业的机会正在减少,本质上是上一个时代的趋势已经进入尾声,如果我们还秉承着以前的那一套思维方法,当然会感觉到「寒冬」和艰难。接下来一个时代的大趋势无疑是产业互联网,而要跟上这个趋势,前提条件是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现在科技互联网圈对产业互联网说得比较多,让人感觉这件事情仍然是要由互联网公司去主导,但传统产业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反倒是里面缺失的一部分内容。而要想全面理解产业互联网,这部分内容有必要补齐。
极客公园诞生的时候,刚好是移动互联网初起的阶段,那会儿我就认识了一家名叫 Testin 云测的公司,它的主要业务是帮着其他互联网公司做 App 的优化和适配。中间有几年时间我和他们沟通很少,不过最近有机会和 Testin 云测的总裁徐琨聊过一次,他的一些观点和这家公司的发展经历却是提供了理解产业互联网的另一个视角。
虽然现在只靠 App 就去创业的机会已经很小了,但 Testin 云测这几年的业务量却一直在增长,因为很多传统行业的客户也都做了 App,也需要做测试,比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等,它们都跑来找 Testin 云测了。
而徐琨作为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出身的人,他自己的思维也在和传统企业打交道的过程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原来也认为「互联网能吞噬一切」,但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了传统行业的力量,甚至做出了 「未来十年『科技型传统企业』将主导大商业体系的发展」 这样一个判断。
我把这看成是徐琨输出的一个世界观。有的时候,世界观是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关键,所以每次当我听到一种对世界的新的理解,都会觉得它特别有价值。于是我干脆把徐琨拉过来录了一期视频节目,让他对自己的观点做详细阐述,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也以他的口吻整理了下面这篇文章。
徐琨作为一个长期和传统行业打交道、对它们有深刻理解的人,他的一些观点或许能让你看到一个以前可能被忽视了的互联网之外的世界。
**
**
访谈视频
▼
(以下文字内容根据访谈整理,经过了必要的编辑和删减)
从去年开始,「产业互联网」这个词很热,但我觉得对于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来说,像 BAT 这样的公司更多地只是一个工具提供者。就像电气时代的 GE,这家公司曾经无所不做,但到最后创造更大价值的却是各行各业利用电来完成行业改造的公司。
今天 BAT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是得益于互联网行业在过去 20 年的蓬勃发展,所以它们才会变得这么大。但这个行业今天已经接近极限了,BAT 也就会慢慢回归到它们应该有的工具属性,而线下产业正是要利用这些工具来完成自己的升级改造。
这个过程不是 BAT 来主导的,它们可以主导互联网产业,因为在那个产业里,流量太重要了,但是在传统行业里面,线下的生产、制造和消费、服务才是整个生意里最核心的部分。
我上次看过一个数据,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占中国整个 GDP 的比重也就 6%~8% 之间,线下的这些传统产业还占据着 90% 以上。这些产业的规模更大,并且不会被互联网所取代,而是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资源整合能力来改造自己。
原来我们说「互联网+」,是希望互联网代表一切,但是这几年走下来,我们发现线下融合线上才是更正确的一个进程。在这个大的进程里,互联网行业更多是一种工具和能力的输出,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传统行业里能够去完成改造、有足够高效率的巨头,未来每个行业里都会有这样的巨头,它们跟 BAT 会是比较平等的关系。
所以我理解的产业互联网,就是传统产业一次新的升级改造的过程,线上流量为辅,线下生产、消费为主,通过互联网让效率变得更高。 传统企业通过结合科技的能力,去改造它的生产流程,提高和渠道、客户之间的连接效率,进而逐渐走向科技型的传统企业。
未来十年是属于传统行业的机会,哪个传统企业的升级走得更快、走得更远,就有可能在它的细分领域里成为领导者。
Testin 云测总裁 徐琨
**
**
我对传统产业的看法,经历过一次深刻的思维转变过程。我也是纯粹做互联网出身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我也坚定地相信互联网能吞噬一切,所以我们在 2011 做 Testin 云测这家公司的时候,就是想服务所有有应用测试需求的互联网公司。
转变的契机出现在 2015 年。在这之前,都是游戏公司、O2O 之类的公司来找我们,但是这些公司很多都死得很快。2015 年我们突然发现,以前不怎么关注的传统企业主动来找我们了,比如银行、证券、大型的保险公司等等。第一个来找我们的是招商银行,他们说「我也做了 App,也要做兼容测试,因为要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个事情给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因为我们互联网人有一个固化思维,认为传统企业好像是不太在乎用户体验的优化的。但是从 2015 年到 2018 年,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里,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主动找过来要用我们的服务。它们和很多速生速死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同,做得很扎实,不断地在前进。到今天,我们的客户群体已经发生了转移,传统企业已经在里面占到 60%~80% 了。
在这个过程里,传统企业测试的需求量一直是在上升的。我看到过一个数据,招商银行两个核心 App 的用户量已经超过 1.4 亿了,月活超过 8000 万,这已经比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用户量都要大。
所以传统企业跟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区别也在这里,互联网公司不断追求把流量做大,但传统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流量、用户就在自己手里,它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换一种方式跟他们建立连接,把原来线下的事情「搬到」线上。
比如我们的客户里有很多证券公司,有些证券公司 98% 的交易都在 App 里进行了。它们的线下门店基本上就只剩下一个作用,那就是开户。
**
**
当然了,传统企业做 App,又并不只是为了重建它跟用户的连接方式,还包括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完成整个组织的协作。这种协作既包括组织内,也包括组织外。组织内是员工、上下级,组织外是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比如海尔就做了一些列的 App,除了对接终端用户之外,绝大部分都是用来对接供应链的,是 To B 用的。
所以在 App 的表象之下,传统企业实际上是在用科技化逐渐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完成经营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升级。 用户数据、供应链数据在打通之后,它们更能准确知道接下来要备多少货、怎么更高效协作,这些效率的提高最终会大幅提升它们的竞争力。
一家传统企业,只要它完成了数据化、在线化和智能化的改造,我觉得就可以把它叫做「科技型传统企业」。
参照 BAT,它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从出生的那天起,它们就是这样的公司。它们是数据化的,是纯粹 Online 的,同时又很早在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提高自己获取新流量的能力。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开来看,互联网只是所有行业里占比 8% 的一个,我们还有金融、消费品、农业等等一系列更大的行业。这些行业原来科技能力不够,相对分散,而一旦这些领域里的传统企业完成数据化、在线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之后,可能就会迎来指数级的增长,具备垄断级别的优势。
并且这些公司的上限还不仅仅是在中国,如果它能够服务好中国的消费者,我觉得还有可能能走出国门,去服务全球的用户。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试验场,是有 10 亿人的全球单一大市场,而且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非常高,同时中国还是「世界工厂」,有最完备的生产链条,这是其他国家的其他公司没法比拟的。
那个时候,这些传统企业就不再只是生产产品,而是改造之后变成有品牌、有服务、有整体营销体系的公司。
图| 视觉中国
极客公园去年提出过一个观点,认为科技互联网公司正在从「流量信仰」时代进入「数据信仰」时代,这个观点我也很认同。而这个转变的本质,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传统行业。
过去互联网人都是都是流量思维,相信只要把用户规模不断做大,就一定能赚到钱。但其实除了游戏这种模式之外,买单的已经慢慢变成大量的线下传统企业了,因为传统企业的变现能力更强,所以它们能去向互联网公司购买流量。
但现在我们已经接近流量的极限了,很难再有大的增长了,所以科技互联网公司不得不放弃「流量信仰」的思维,转而要用「数据信仰」去提高流量的利用效率。当然了,科技互联网公司很早以前就在谈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但以前它们对数据的使用,目的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而现在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传统企业赚钱,因为只有这样它们自己也才能继续赚更多的钱。
同时,我们逐渐发现传统行业自己也在印证「数据信仰」这件事了。因为它们在和互联网行业接触的这么多年里,也学会了这一套思维,原来是要去做 App、公众号还有一系列的东西,去跟用户更高效地建立连接,同时把它原来的流程数据化,并用在线化让它流动起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和有价值的服务,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数据的重新理解和利用来实现的。
所以我理解的「数据信仰」,就是用数据去直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说「寒冬」来了,创业的新机会好像越来越难抓到了,但我觉得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所影响。作为一个互联网人,我们接触的都是互联网圈的东西,这个行业确实到了一个瓶颈期,所以会感受到「冬天」。
但如果我们跳出这个圈子,会发现世界其实还很大,就像我前面说的,还有 90% 多的巨大市场、还有大量的公司需要科技圈去给它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连腾讯都在向 B 转,我们又为什么还要抱残守缺、只守在互联网这个圈子里呢?我们应该跳到传统行业里去,那里还有大量的机会存在。
这就好像我们站在山腰,往山上看,白雪皑皑、寒冬已至,往山下看,郁郁葱葱、春意盎然,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选就很明显了。
这些机会不只是针对企业,其实对于每一个互联网人来说,也可以考虑不再只是挤在互联网领域里,如果我们投身到传统行业里面去,可能会有更大的价值释放空间。因为互联网人更能理解互联网的本质,知道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 App 或者是公众号,而是一种跟客户更好的沟通方式,更高效的组织形式,能带来更强的服务能力和品牌能力。
同时,「科技型传统企业」也要求新形态的管理模式。传统企业原来的管理模式以管控为主,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更要求一种能释放人的创造力的新型管理模式,而这种模式,正是互联网人一直以来所习惯的。而且互联网人天然是追求速度和规模的,这对很多已经被固化的传统行业来说还会是一个大的变量。
所以互联网人加入传统企业,运用自己的那一套商业逻辑、更快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对 AI、数据的理解等等,再加上传统企业原来的优势去改造和升级,可能就会「转基因」催生出来一个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新物种。
...在刚刚过去的 Google I/O 2019 上,Google 展示了一项名为 Live Caption(实时字幕)的新功能。它内置在 Android Q 中,可以将手机上播放的音频实时转化为字幕,适用于播客、视频网站、语音消息、本地拍摄视频等场景。
更厉害的是,Live Caption 的处理过程全部都在手机本地完成,不需要上传到云端,既保证了速度,又保证了安全。Live Caption 还有哪些强大之处?这篇文章向你完整介绍。
字幕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在一般观众眼里,它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对于听力障碍者,字幕是他们理解内容的重要工具,Live Caption 正是为他们而设计。在此之前,Google 已经在 YouTube 中加入了自动字幕,然而世界上还有很多没有字幕的视频内容,对于听力障碍者来说,它们就像没有声音的默剧。
能不能给手机上的所有音频添加实时字幕?这成为了 Google 的下一个目标。经过多个团队的努力,这个方案终于被实现出来。不过在最初,系统需要将音频上传到云端,然后运行一个 2GB 的机器学习模型,过程耗时又不安全。后来,他们在手机终端实现了相同的处理效果,并且只需要运行一个 80M 的模型,它可以在手机联网时自动更新,然后在没网状态下完全离线运行。
Live Caption 的优势主要有三个:第一,完全在本地运行,适用于所有场景;第二,数据不会上传到云端,保证数据安全;第三,内容创作者和应用开发者不需要做任何工作,就可以让用户体验到实时字幕。
在 Google 的演示中,Live Caption 可以在直播、视频网站、播客、拍摄的本地视频、社交媒体、语音消息等多种场景下使用。打开方式是点击音量键,点击实时字幕按钮。
随着音频的播放,画面中央会显示动态的实时字幕,你可以调整字幕条的显示大小,拖动它们到任意位置。更神奇的,即使在静音状态下 Live Caption 也能正常运行。
虽然 Google 主要强调了 Live Caption 对听力障碍者的作用,但其实它对普通用户也十分有用。在看视频的同时开启字幕,可以更好地理解内容,Google 将这个功能做到了系统底层,就意味着你可以在任何视频中开启字幕。另外在会议和地铁这样的特殊场景,你可以在不开启音频的情况下理解视频内容。
前几天我们给大家推荐了几个「自动加字幕」的工具,视频创作者可以利用它们来减轻工作负担。不过 Google 的思路显然更加彻底,他们将实时字幕做成了系统级的功能,内容创作者和应用开发者不需要做任何工作,就能让用户随时体验到实时字幕。这个功能集成在 Android Q 中,一旦普及就能方便大量用户。
目前 Live Caption 还无法在 Android Q 系统中进行体验。Android 团队的 Brian Kemler 透露,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由于对内存和空间有要求,Live Caption 会首先出现在高端的 Android Q 设备上,之后将支持更多设备。
文章参考:VentureBeat
...